华声在线首页 | 湖南

听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里悲歌阵阵

2016-04-25 09:40:02 [来源:大同思想网]  [编辑:万姗姗]字体:【  
岳麓书院在,白鹿洞书院在……朱熹一生开办、修复、主讲70所书院,从他一出生就开始算,平均每年一所书院,都分布在江南岸。武昌起义后,以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袁世凯为代表的和平演进路线和以孙中山、黄兴、宋教仁为代表的共和革命路线,一旦握手,清帝就退位了。

青年毛泽东

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,说了一句:吾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公。这位曾文正公治学,是上法孟、庄,下效陆、王,调和朱、陆。他说,孟子有光明俊伟的气象,只有庄子与韩愈与他像;王阳明亦有光明磊落的气象,但文章,不及他们跌宕。他又说,明代论学,每尚空谈,惟阳明能发为事功。对于朱、陆异同,他说:两先生全书俱在,朱子主道问学,何尝不洞达本原?陆子主尊德性,何尝不实征践履?他以这样的学问,带出一支湘军,用枪杆子和笔杆子,一起来推动历史的进程,在王安石以后,以对外贸易和富国强兵,使重商主义在近代复兴。有人批评他,只顾个人名节,不顾民族大义,没有国权思想。当他平了太平天国运动,天下唯他马首是瞻,可他却裁军了,令无数英雄扼腕叹息。

朝廷自以为得计,使湘军分而治之,曾、左、李三分湘军,看似分了他权势,实则三足鼎立,形成犄角之势,平时互相争吵,关键时刻共同维持大局。曾家一军,其势难以发展,兵分三支,湘军据两江,而入闽浙、苏沪之地,握东南半壁。其后,曾军虽裁,但左、李二军发展起来,有三分天下之势。李军通过剿捻,其势进入中原;左军通过西征,从东南贯通西北;而他却依然坐镇两江,拥有东南半壁。就此而言,他不仅打下天京,而且还暗胜朝廷。朝廷虽然还是朝廷,可天下已悄然转移,不知不觉地都落在湘军手里。三人小骂大帮忙,纵横捭阖,鼎立天下,真是三个英雄一台戏!

什么叫老成谋国?这就是。什么叫和平演变?这就是。船山先生与满清不共戴天,可曾却为船山先生出版全集,这是何意?是因为他有了近代的眼光,不再以传统的改朝换代的革命为政治目的,而欲以重商主义为我民族复兴之契机,他的学生李鸿章,得了老师的真传,办洋务不遗余力。

曾国藩死后,左宗棠和李鸿章,两人接着吵,但一个占有西北,一个握住东南,使国权继续从满人向汉人转换,从湘军,到淮军,再到北洋新军,汉人按部就班收复国权。曾死后,李接班;李死后,袁世凯接班。可惜啊,重商主义的洋务运动,受挫于中日甲午海战。这一战,促使自由主义的变法运动提前,将和平演变打乱。

在戊戌变法中,岳麓书院又贡献了两位最英勇的青年:谭嗣同、唐才常。谭嗣同说,各国变法无不流血,为中国变法流血,从我谭嗣同始。于是,革命军起。从岳麓书院里,还走来两位铁血好汉,他们是共和革命的先驱者:黄兴——武装斗争的力行者,宋教仁——议会斗争的先躯者。推翻满清王朝,结束帝制政体,是靠了两条政治路线的合力。一条是从曾国藩到袁世凯的渐进的改良主义路线,从洋务运动直至君主立宪,实现和平演变;另一条是以孙中山、黄兴、宋教仁为代表的共和革命路线。这两条路线,都来自岳麓书院,所以,我们说岳麓书院,是共和国的根。

武昌起义后,以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袁世凯为代表的和平演进路线和以孙中山、黄兴、宋教仁为代表的共和革命路线,一旦握手,清帝就退位了。后来袁世凯窃国,背叛共和革命,复辟帝制,护国将军蔡锷以抱病之躯,呕心沥血,在西南作殊死战,他也曾经是岳麓书院一书生。

接下来,大革命时代就要来临了,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写了《欢迎湖南人底精神》一文,他在文中问道:“湖南人底精神是甚么”?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,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!几十年前的曾国藩、罗泽南等一班人,是何等“扎硬寨”、“打死战”的书生!黄克强历尽艰难,带一旅湖南兵,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;蔡松玻带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湖南兵,和十万袁军打死战,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!

陈独秀忍不住,还要发问:湖南人这等奋斗精神,现在哪里去了?听了这掀天揭地的一问,青年毛泽东,走下了岳麓山……